关于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建议

发布日期:2017-03-28

       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,区域合作交流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15年以来,京津冀一体化骤然升温,相关地市积极与之对接,以便搭上协同发展的战略快车。建议我市在“十三五”战略实施中,将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        一、我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优势
        区位优势: 我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,紧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,是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要道,是环渤海地区与京津冀对接的重要节点城市。同时,我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“两区两圈”叠加地带,是山东省的北大门,是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“前沿阵地”和“桥头堡”。
        资源优势:我市土地总面积约1400万亩,其中未利用地近200万亩,启动实施了多个未利用地开发为农用地项目,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4万余亩。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29种,其中石油储量6亿吨,天然气储量164亿立方米;原盐年产量约300万吨,水产养殖110万亩,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、盐化工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。风能、地热、海洋等资源丰富,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。
        产业优势:我市当前具有高端铝、新型化工、食品加工、纺织等产业集群,正致力建设全球高端汽车轮毂制造中心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基地,具有产业承接的基础。
        二、我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
        近年来,我市积极推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。2014年6月16日,市政府与北汽集团就“北汽滨州生产基地项目”正式签约。投资138亿元的“北汽滨州生产基地”落户滨州,对我市拉长传统产业链条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有着非凡的意义。
        2015年,我市已被正式写入《“十三五”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》。2016年3月,滨州对接京津冀经济合作恳谈会在北京召开,取得丰硕成果,15个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,其中过10亿元项目14个,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个。项目主要涉及高端制造业、战略新兴产业、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等。这些项目对延伸我市主导优势产业链条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将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。不断加大与京津冀对接力度和大力开拓京津冀市场的这些作法,为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,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对我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几点建议
       (一)努力推动滨州与京津冀合作交流的长效化和多元化,构建政府主导、民间主体、多元长效的合作交流体系。长效,主要包括长效机构和长效机制。依托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办公室,成立京津冀一体化联络领导小组办公室,做好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规划设计,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。多元,主要是指合作交流的主体多元、领域多元、模式多元,全方位地开展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。中介组织和非赢利组织,在区域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粘合剂的作用,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,也是贯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体现。应注重培育两区合作交流的市场主体,从政府推动慢慢过渡到官推民办、民办官助的模式。
       (二)全力打造连通京津冀的立体化交通要道,采取更积极的姿态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。在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交流中,我市应该主动对接、主动承接、主动服务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,是产业发展高地。从地缘上讲,我市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中更有区位优势,应积极研判双方互补领域,巩固合作基础,不断与时俱进地提出合作思路,采取主动姿态,多做工作、多做铺垫。建议市委、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支持,积极推动建设链接环渤海交通圈的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。我市有关部门应积极进省跑部,推动建设直通京津冀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体的快速交通长廊。只有在交通上首先融入京津冀,才能更好地促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融合。 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(三)大力推进“飞地经济”模式,在未利用地上兴建工业新城,实现滨州与京津冀资源互补,互利共赢。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,我市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土地。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,我市可以与京津冀地区通过打破行政管辖关系,把京津冀地区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我市的工业园区,利用税收分配、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,扩大两地合作广度,加深两地合作深度,从而实现互利共赢。在施行“飞地经济”模式中,对于京津冀地区来我市投资的项目,我市应积极联系省政府协调各方,争取有关方面出台细则,制定税收分配和政绩考核等具体政策。(民革滨州市委)